张景岳作客周周讲,谈上海改革开放前后的衣食住行

 

1030日下午,上海音像资料馆原馆长,研究员张景岳老师应邀作客det365官方网站登录第317期“周周讲”。张景岳通过风趣幽默的讲解和大量改革开放前后的珍贵影像资料,为在场师生再现了改革开放前后上海的衣食住行画面和变迁。让全体师生从最贴近大众的生活的角度感受改革开放的深远意义。

  

 

张老师结合影像资料介绍到,改革之前上海市民的衣食住行的实际情况,主要通过三部外国人所拍的纪录片真实地加以反映。它们依次是1972年安东尼奥尼的《中国》,1973年伊文恩的《上海市第三医药商店》,1978年牛山纯一的《中国新风貌》。当年隔江远眺浦东陆家嘴如同一片平地。大多数上海人仍住在石库门弄堂里。每天一早就要去菜场,吃的东西都要凭票供应。南京路上的行人都穿着单调划一的蓝色人民装,不过在人民公园与照相馆里,年轻人正在重新发现并追求美。

改革后的前15年主要解决吃穿的问题。通过1985年的《上海民俗》等片子可以看到,随着诸如胶州路农贸市场与华亭路小商品市场的纷纷设立,上海人买菜不再难,穿着打扮也变得时尚起来。但因为百万知青返城等原因,上海人住与行的困难变得更加突出。通过两部从未公映过的内部片,一部是1984年市委市政府向国务院党中央内部汇报片《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(一)概况》专讲上海城市病有多么严重,一部是1981市房管局准备给后人看的内部资料片《上海住房破危状况》,可以看到居民住房异常拥挤,爬阁楼住危房,甚至人均只有1平方米,简直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!而交通与讯不畅堵塞的严重状况,也不得令人发出乘车难,过江难与打电话难的感叹!至于上海对外交通的三大窗口,即虹口客轮码头,虹桥机场与北火车站,也都因为场地狭小简陋,设施陈旧落后,而完全不适应需要。

令人欣慰的是,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扩大,上海住与行的难题开始得到明显缓解。通过1991年的《搏动中国的上海——纪念上海建成七百周年》与2008年的《改革开放铸就上海新辉煌》等片子我们可以看到,1987年底新客站建成,上海人乘火车不再难。全市最大的棚户区药水弄还在抓紧改造,煤气与电话得到了普及。特别是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之后,上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大变样:越江隧道与大桥的建成使浦东浦西联成一气,高架道路与地铁线路的建成与拓展使市内交通变得畅通无阻。住宅建设的突飞猛进使居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。改革前后上海居民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,真使人有恍若隔世之感!

  

 

张景岳,上海音像资料馆研究员,1986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。长期从事中外历史资料,特别是上海珍贵纪录电影资料的采集整理研究与开发利用工作。先后为上海电视台创作和开设过《世纪回眸》《上海百年》《苏州河》《城市发现读上海》等大型系列节目或栏目。并首创以珍贵资料放映讲解的形式为上海市图书馆、市档案馆及各高校开设有关上海城市百年变迁等系列讲座。